新上架

競技辯論

競技辯論

text_manufacturer Gifted Creative Solutions

text_model 9789672691914

RM 70.00
這是馬來西亞中文辯論圈第一本系統性整理中文競技辯論學理的書籍。本書讓每個有意學習和參與中文競技辯論的人,從中吸取所需的養分。
書中有關說理所需的態度和方法,以及日常對話的技巧,也值得非辯手閱讀。書中有關資訊搜索的技巧、辨別資訊真假的方式、制定政策(policy making)的思維等,對培養高層次思維有莫大的裨益。
RM 70.00
這是馬來西亞中文辯論圈第一本系統性整理中文競技辯論學理的書籍。本書讓每個有意學習和參與中文競技辯論的人,從中吸取所需的養分。書中有關說理所需的態度和方法,以及日常對話的技巧,也值得非辯手閱讀。書中有關..
十二個月的行道樹地圖

十二個月的行道樹地圖

text_manufacturer 自然教室 Nature Classroom

text_model 9789671529539

RM 40.00
你能夠說出家門外哪棵大樹的名字嗎?你會不會偶然遇見路邊一棵美麗的樹,卻感嘆不了解她的身世?你是否也曾經在城市的某個角落,拾起過一朵落花或一顆熟果,但無論如何沒法找到屬於它們的樹木?這些似曾相識的生活情景,以及生命中一次次受到樹的庇蔭和恩惠,都註定我將寫下這個故事。我跟同樣受到感召的畫家阿米,一起遊走在城市的綠地圖裏,仔細欣賞和記錄。我們不是植物學家,沒有晦澀深沈的知識庫,擁有的只是比一般草根人民對路邊樹木更多的喜愛和好奇。帶著滿滿的親切感和美好回憶,我們把一直靜靜守在馬路邊的那些樹,用寫的畫的編進了書裏。那是關於一個可愛的家庭,如何用一月一次的機會去完成12棵行道樹的探索之旅……



如果連最貼近我們生活的一棵樹都不願意去認識和了解的話,又如何能守得住那日漸枯竭的森林和大海呢?所以,別再與身邊的樹木擦肩而過了。當你好好去認識一棵行道樹的時候,一段滋潤身心的旅程即將開始!如果你符合以下任何一點,不要猶豫趕快來共赴這場樹之約吧 ❤️
RM 40.00
你能夠說出家門外哪棵大樹的名字嗎?你會不會偶然遇見路邊一棵美麗的樹,卻感嘆不了解她的身世?你是否也曾經在城市的某個角落,拾起過一朵落花或一顆熟果,但無論如何沒法找到屬於它們的樹木?這些似曾相識的生活情..
東南亞宗教史 (上古 ——  20世紀中葉)

東南亞宗教史 (上古 —— 20世紀中葉)

text_manufacturer 策略資訊研究中心

text_model 9789672464808

RM 58.00
本書以東南亞宗教的起源、傳入、發展為研究對象,以“傳播”和“嬗變”為分析維度,探討東南亞歷史演進和社會變遷對宗教發展的影響,分析外來宗教傳播及其與本土信仰結合的嬗變路徑,梳理東南亞宗教間的流動和互動,總結東南亞宗教史發展規律及特點,時間段是從上古到20世紀中葉。

宗教是構成東南亞各文化圈發展的核心要素。東南亞的本土宗教是萬物有靈和多神崇拜,出現於遠古,構成這一地區宗教最深厚的底色。公元前後,印度宗教傳入東南亞,王權與神王崇拜相結合,印度教與佛教相結合,本土宗教與印度宗教相結合,深刻影響到東南亞大部分地區宗教的嬗變。東南亞是典型的外源型宗教傳播模式,儒教、佛教、道教、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外來宗教不斷傳入並紮下根來,先後形成儒教文化圈、上座部佛教文化圈、伊斯蘭教文化圈、天主教文化圈。到了近代,西方殖民和外來移民,帶入更多的宗教,使得東南亞宗教更加呈現出多樣性,幾乎世界上所有宗教都在這裏找到自己的信徒和立足點。

本書運用大量一手資料,包括中國古籍、越南古籍、馬來群島國家的古籍,同時還運用英文、越南文、印尼文資料,梳理東南亞宗教的傳播與嬗變。此外,本書配以大量照片,大都是作者田野考察所拍攝,為東南亞宗教史提供更直觀和感性的資料。
RM 58.00
本書以東南亞宗教的起源、傳入、發展為研究對象,以“傳播”和“嬗變”為分析維度,探討東南亞歷史演進和社會變遷對宗教發展的影響,分析外來宗教傳播及其與本土信仰結合的嬗變路徑,梳理東南亞宗教間的流動和互動,..
GCSE/IGCSE中文作為外語複習指導(簡體版)

GCSE/IGCSE中文作為外語複習指導(簡體版)

text_manufacturer 三聯書店(香港)

text_model 9789620447877

RM 94.80
風起南洋——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

風起南洋——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

text_manufacturer 秀威

text_model 9786267088876

RM 63.00 RM 70.00
  2020年時值 Covid-19 肆虐各地,雲端會議成為知識交流的新媒介。在這場由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主辦的國際學術會議中,由海內外學者就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展開討論,並專設青年學者論壇,分別從思想史、民族史、文學史、政治史、民俗與語言學等不同學科背景出發,探討與馬華文化相關議題,展現了馬華文化的複雜性與多元性。



  「在馬來西亞華人數百年發展歷程當中,有各種精彩的故事,他們熔鑄成了馬來西亞華人靈魂中的歌與詩。當中既有他們為爭取平等權利而不屈不撓的抗爭史,也有與其他族群並肩努力、相互提攜的奮鬥史。因此,這些故事不但包括史詩般的宏大敘事,還包括那些在偶然之間扣人心弦的歷史片段,它們是馬華文化這首交響樂中的主旋律與各種音符。」──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



  書中分為四輯,研討議題囊括:馬來西亞近代華人文化先驅的事蹟與活動,與中國的文化政治互動,馬華文化歷史資源的現代化轉化,以及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如何走出歷史、面向未來。



  「我被人家講是華教園丁,園丁就是普通的人,那我做什麼呢?澆水啊,保護幼苗成長,希望這個幼苗有一天變成一棵樹,這棵樹越來越大,很多很多的樹就變成一座森林。」──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前首席行政主任/莫泰熙



  「中國和平發展的第三大趨勢將是中華文明同世界文明的相互交匯,麻六甲中華文化初遇世界文化的經驗,更值得我們參考。」──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王潤華



  「馬來西亞本身是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圍繞華教華語的問題是長期以來華僑、華人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陳奕平



  「從滿剌加與明代中國朝貢體制的參與及建交,亦探析『德』與『威』的相得益彰,是中華朝貢體制得以張揚的關鍵。」──馬來西亞新紀元大學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安煥然

 

RM 63.00 RM 70.00
  2020年時值 Covid-19 肆虐各地,雲端會議成為知識交流的新媒介。在這場由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主辦的國際學術會議中,由海內外學者就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
面紗之下——二十一位女性的伊斯蘭世界史

面紗之下——二十一位女性的伊斯蘭世界史

text_manufacturer 八旗

text_model 9786267129418

RM 70.30
伊斯蘭=仇女的宗教?穆斯林女性需要被拯救?

伊斯蘭世界史 ╳ 21位秀異的穆斯林女性

打破我們對伊斯蘭的錯誤認知,凸顯穆斯林女性在歷史的主體地位

用她們的生命故事,帶您了解伊斯蘭的真正內涵



  ■哪些是你我對伊斯蘭的刻板印象?

  伊斯蘭=女權低落?

  伊斯蘭=男性沙文主義?

  伊斯蘭文化沒有女性出頭的機會?

  穆斯林女性等著被西方文化、被男性拯救?

  穆斯林女性只能擔當「母職」、處理「家務」?

  本書作者卡瑪利教授將一一拆解外界對伊斯蘭文化的錯誤迷思



  ■21位獨立自主、風華絕代的穆斯林女性,她們是……

  先知穆罕默德的第一批追隨者:哈蒂嘉、阿伊夏、法蒂瑪

  獨霸一方的統治者或女王:阿爾瓦(葉門)、胡拉(西班牙)、努爾賈汗(印度)……

  伊斯蘭信仰的實踐者:拉比雅(伊拉克)、塔赫蕾(伊朗)、穆赫莉莎(俄羅斯)……

  新時代的現代女性:哈麗黛(土耳其)、庫勒蘇姆(埃及)、米爾札哈尼(美國)……



  【阿伊夏,615-678年,阿拉伯半島】

  先知離世後,阿伊夏無疑是他在世的妻子中最有影響力的一位。無論是先知在麥地那的時期,或是在他死後,阿伊夏都在各式各樣的議題上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對社群裡的重要事務提出疑問並表明立場。涉及婦女問題時,她是最主要的權威,因為她可以提供她親耳聽見先知所言的第一手描述。



  【努爾賈汗,1577-1645年,印度】

  在她最光輝燦爛的一六○八至一六二七年,努爾賈汗統治著蒙兀兒帝國,這是人類歷史上最輝煌的帝國之一。在其鼎盛時期,廣袤疆土涵蓋了現今的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孟加拉的大部分地區。「努爾賈汗」的字面意思是「世界之光」,是她的帝王頭銜,而這個稱號的鋒芒蓋過了她出生時的名字莫荷茹妮莎。



  【庫勒蘇姆,1904-1975年,埃及】

  她一開口歌唱,全世界都與她唱和。無論聽眾住在何地,或她在哪裡演唱,即使是那些幾乎無法理解她歌詞意涵的人,也會激動地回應她的表演。她的歌聲凝聚了團結的力量。……蘇丹人將她譽為「阿拉伯人的團結紐帶」,而她的聲音就是武器。



  若提到伊斯蘭教跟女性的關係,傳統一般認為伊斯蘭教是個「女權低落」的宗教,伊斯蘭歷史上也沒有值得一提的女性。但本書作者卡瑪利教授不這樣認為,他試圖舉證「伊斯蘭不是個仇女的宗教」、「伊斯蘭歷史上有許多具代表性的女性」。在上述的思路下,卡瑪利教授挑選了二十一位傑出秀異的穆斯林女性,從七世紀的麥加和麥地那,十一世紀的葉門跟呼羅珊,十六世紀的西班牙、伊斯坦堡和印度,十九世紀的波斯和非洲,再到今天的俄羅斯、土耳其、埃及、伊拉克與倫敦,這橫跨一千多年、足跡遍及全世界的巡禮,將帶給我們認識伊斯蘭的新法門。



  本書選取的二十一位伊斯蘭女子,有五位宗教的典範人物、八位威名赫赫的統治者或女王、四位曾經參與近代殖民運動,以及四位對現代世界有貢獻的傑出女性。從跟先知穆罕默德相知相惜的「聖妻」哈蒂嘉,一直到被美稱為「數學公主」的數學家米爾札哈尼,她們每個人都以「穆斯林」與「女性」的雙重身分,有著不平凡的經歷,波瀾壯闊的一生,也有著開創性的成就。



  作者在書中不諱言現代伊斯蘭世界有歧視女性的情況,但他更強調原初伊斯蘭精神是尊重女性、伸張兩性平等。作者也有感於女性在伊斯蘭歷史上的重要性,她們理應得到更多重視,她們每個人的生命故事就是最有力的證詞。此外作者也注意到近年伊斯蘭世界跟西方世界間的文化衝突,他認為穆斯林女性在伊斯蘭的改革運動中會扮演更吃重的角色,這是伊斯蘭女性的「奮鬥」,也是伊斯蘭世界在當代要面對的課題。



各界推薦、書評



  2019年國際奧會及聯合國女性與運動世界獎得主/穆斯林︱劉柏君(索非亞)

  暨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包修平

  歷史作家︱謝金魚



  知曉女性的故事是讓女性在生活中實踐宗教最大的鼓勵,因此本書《面紗之下》的重要性不言可喻,我相信if she can see it, she can be it,期待更多女性被看見、更多女性書寫自己的信仰、更多女性活出自己美麗的人生。──劉柏君(索非亞)



  在伊斯蘭歷史中,那些勇敢的女性們的聲音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面紗之下》在好幾個方面都是一種開拓和矯正。對於穆斯林女性而言,這本書給出了一幅有力、令人興奮的前輩譜系圖,人們可以將這些女性與當代女性賦權之路聯繫起來。對於西方的讀者而言,這本書揭露了將穆斯林女性描述為亟待拯救的順從者的謊言。──《紐約時報》



  (本書)復活了一段被反覆擊打、利用和掩埋的歷史。──《中東之眼》



  卡瑪利透過二十一位傑出的穆斯林女性的生活現實,巧妙而敏銳地處理了歷史、性別和語言的集合。他的努力成果集結成一本豐富、充滿活力、經過精心研究的著作,渾然天成地闡述穆斯林女性從六世紀至今所處的多領域交叉環境。──《穆斯林評論》



  對於那些對女性和伊斯蘭研究有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是一本扎實的入門參考書,對於高中和大學水準的讀者來說,都是容易理解和適合閱讀的。──《圖書館雜誌》



  與珍妮.莫瑞(Jenni Murray)關於英國和世界歷史中的女性的類似書籍一樣,伊斯蘭研究學者卡瑪利對他所選擇的二十一位在伊斯蘭世界中具有重大意義的女性,書寫了一本濃縮的傳記……是一部直接的歷史肖像畫。──《書單雜誌》



  卡瑪利以其儒雅和博學,生動捕捉了穆斯林世界漫長而多樣的歷史上的一些關鍵時刻,將一些非凡的女性帶入到現實中……她們創造了這段歷史,並且改變了我們的世界。──莉拉.阿布-盧格霍德(Lila Abu-Lughod),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穆斯林女性需要被拯救嗎?》作者。



  卡瑪利在這本可讀性很強又引人入勝的書中,透過描述二十一位傑出女性從宗教誕生到現在的生活和成就,邀請我們重新思考伊斯蘭的歷史。這是對傳統的男性主義穆斯林歷史,一種非常需要的改正。──吉巴.米爾.胡塞尼(Ziba Mir-Hosseini),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教授級研究助理



  本書將讀者帶入伊斯蘭歷史上二十一位女性激動人心的生涯之旅。卡馬利以縝密的文字、清晰和可讀性高的章節,從伊斯蘭的立基期一直到我們的現代,精心描寫和塑造出伊斯蘭歷史上的一些關鍵女性,並為此進行了翔實而廣博的調查。對伊斯蘭歷史感興趣的任何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是豐富的資料來源,它應該是任何關於穆斯林及其宗教或文化的入門課程的必讀書。──哈利德.阿布.法德勒(Khaled Abou El Fadl),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法學院,伊斯蘭律法研究教授



  ■延伸閱讀.八旗認識伊斯蘭系列

  先知之後:伊斯蘭千年大分裂的起源

  穆罕默德:宣揚謙卑、寬容與和平的先知

  古蘭似海:用生活見證伊斯蘭聖典的真諦

  聆聽,先知穆罕默德的跫音:一部為穆斯林而寫的先知傳記

 

RM 70.30
伊斯蘭=仇女的宗教?穆斯林女性需要被拯救?伊斯蘭世界史 ╳ 21位秀異的穆斯林女性打破我們對伊斯蘭的錯誤認知,凸顯穆斯林女性在歷史的主體地位用她們的生命故事,帶您了解伊斯蘭的真正內涵  ■哪些是你我對..
阿姨,我不想努力了!?——那些勵志書不會告訴你的人生真相

阿姨,我不想努力了!?——那些勵志書不會告訴你的人生真相

text_manufacturer 八旗

text_model 9786267129449

RM 62.50
遭遇感情問題?對未來感到迷茫?抑或想提升階級地位?
幸好有阿姨的啟蒙和開示——靠自己不如靠阿姨!!
 
眾人皆醉姨獨醒?
不是,他只是教你看清自己的白日夢,走往對的方向而已。
人生,就該這樣子玩!
 
不想當費拉順民的都會中產階級之必讀人生指南!
本書不是用來取暖的心靈雞湯,本書也不假裝政治正確──
內容辛辣、含有易碎玻璃,請小心服用。
  
  「阿姨」是何許人物?此阿姨非彼阿姨!彼阿姨是渴求年輕肉體的富婆,此阿姨是指點迷津的智者。「阿姨」劉仲敬,長年致力於用憲政演化的角度研究歷史,並投入民族發明的推廣;這次他改以獨特的理論體系,點評人生百態,用最犀利的論述,告訴讀者人生中最尖銳的實話。
 
  本書蒐集劉仲敬對於人生百態的各種看法,分為兩性、情感、婚姻、家庭、教育、職業、財富和各種日常生活的疑難雜症等十一個面向,以問答的形式呈現。在一問一答之間,帶領讀者走進阿姨的體系,以阿姨的眼睛看世界。不想當沒有主見的費拉順民?想要提升階級?那本書就是你的必讀人生指南! 
 
  ●如何改掉愛裝逼、經常指點人的毛病?
  ●為何阿姨竟然認為家長應該支持孩子早戀?
  ●如何致富?你擁有的財富在什麼情況下才真是為你所有?
  ●阿姨為何不主張你讀大學?
  ●理想的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人生的困境千百種,總是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此書是打破一般常理,另闢蹊徑的「類」心靈雞湯,推薦給那些想提升自己,卻苦無對策的小資或中產階級。
 
  ※如果你……不願成為不想努力的躺平族?
  ※如果你……不想當言聽計從的費拉順民?
  ※如果你……渴望提升自己的社會階級? 
 
  那你就不能像一般人那樣思考問題!你必須提升自己的本質,最核心的就是「提升自己的階級」。不過坊間的各種成功學,都只談到了表層。到底要如何改變你的出身、階級地位呢? 
 
  這本書不假裝自己政治正確,反而打開天窗說亮話,因為政治不正確可能會讓你變得更成功!本書從最深層的政治(共同體)、歷史、生物學和哲學的角度去剖析人生,幫助你跳出流行(但可能是錯誤)的認知結構,讓你幡然醒悟。你必須改變你的濫思維!你要跳出你自己的小圈圈,以翻轉你的階級地位。
 
  這是一本你讀第一遍時不一定能看懂的勵志書,不過沒關係,當你看到第五遍時,你會恍然大悟,原來人生,就該這樣子玩!
 
  ※阿姨語錄※
 
  §早戀是一種實習——
  一開始就不跟異性打交道的話,將來是不可能學會得體的舉止的。缺乏早戀經驗對以後是不利的,形成經驗的過程中當然要破裂很多次,但那是無關緊要的。
 
  §大學的價值在於社交——
  現在大學的主要價值已經不是課堂上或者是書上教你的那些東西,大學的主要價值在於提供一個社交網,在大學非常稀少、只有極少數精英才能夠進入大學的時候,這個社交網就是一個通向統治階級的門票。有了這個社交網以後,原先課堂上學的那些東西都可以扔掉不管的。
  
  §知識界不應該有共識——
  知識界就是該意見分歧,盡可能地提出各種不同的意見。知識界百家爭鳴的情況,可以深化各方的理論體系,把盡可能多的意見提供給公眾。這樣做,公眾才能有足夠多的選擇。
 
  §飼養寵物是階級地位的體現——
  有閒階級的寵物文化,從本質上講是貴族文化的一個延伸。人天生就有愛人的需要,長期不愛人的話,對心理上和生理上都有非常不利的影響。像聖經上所說的那樣,施比受更為有福,那確實是有科學依據的。在這種情況下,你就需要有像小貓、小狗這樣的東西來代替孩子,來寄託你的愛。所以這樣一來,寵物這件事情就變成了紳士的女兒的階級標誌了。

RM 62.50
遭遇感情問題?對未來感到迷茫?抑或想提升階級地位?幸好有阿姨的啟蒙和開示——靠自己不如靠阿姨!! 眾人皆醉姨獨醒?不是,他只是教你看清自己的白日夢,走往對的方向而已。人生,就該這樣子玩!&n..
近代文明的新趨勢——十九世紀以來的民主發展

近代文明的新趨勢——十九世紀以來的民主發展

text_manufacturer 聯經

text_model 9789570863956

RM 47.97 RM 53.30





  思想史的傳薪者 余英時

  當代最重要的中國史學者、華人世界思想與文化影響最深遠的知識人

 

  余英時文集涵括四大類、28種書目、總字數超過450萬字,完整呈現余英時先生一生思想發展的軌跡,以及余先生開闊的視野、精深的學問與多面向的關懷。

 

  ▍本套書計有10種:

  近代文明的新趨勢:十九世紀以來的民主發展

  民主革命論:社會重建新觀

  到思維之路

  民主制度之發展

  自由與平等之間

  文明論衡

  香港時代文集

  中國歷史研究的反思:古代史篇

  中國歷史研究的反思:現代史篇

  余英時書信選

 

  ★ 加贈博客來限定獨家別冊:《余英時的治史歷程:腹稿、書海與突圍》

  輯錄王汎森、陳弱水、彭國翔三位學者,於2021年9月5日「余英時紀念論壇」之發言。

 
  ▍《近代文明的新趨勢:十九世紀以來的民主發展》

  史學大師初試啼聲的首部作品

  回應中共馬列主義教條,重新肯定五四以來對於自由與民主的追求

  梳理近代文明發展脈絡的明快之作

 

  《近代文明的新趨勢》原於1953年在香港出版,是余英時先生第一本以書籍形式出版的著作。

 

  1950年,余英時先生自中國大陸來到香港之後,立即面臨的思想課題就是:如何反思並回應共產政權席捲全中國的歷史現實,一方面他要對抗中共及其馬列主義教條,另一方面則要肯定五四以來對於自由與民主等價值的追求,因而決心寫一本書「以民主主義為主題來敘述西方自文藝復興以來的種種社會變遷」,並探問「民主究竟是怎樣從西方的思想和制度中逐漸發展出來的?」

 

  本書在結構面力求系統化,梳理近代文明的脈絡;在取材上則盡可能扼要,精鍊浩如煙海的史實。因此作者自道:「這本書,與其說是『書』,倒不如說是論文――一篇較長的論文。」在書中,余先生以提綱挈領的形式,回答了這個時代的核心課題。他對極權主義的憂心與批判,以及對自由與民主的畢生追求,都已清晰地展現於本書的字裡行間。

 

  ▍《民主革命論:社會重建新觀》

  民主是否只能從革命而來?革命是否必然帶來民主?

  《民主革命論》全面解析了民主與革命的歧途與正道

  提倡一種新的革命精神,並期許中國民主革命的重新展開

 

  《民主革命論》原於1954年在香港由自由出版社出版,初稿曾連續刊載於報章之上,後經大幅補充、改寫而成本書。余英時先生從懷疑革命、憎惡革命,而開啟對革命的研究;從反對「革命」到對革命的了解,而終於重新肯定革命更豐富、更嚴肅的意義,對革命此一理論概念有了「統之有宗,會之有元」的理解。

 

  雖然革命是近百年來歷史最重要的主題之一,然而這樣重要的問題,竟未獲得學者的全面探討。余先生在本書直指:「中國近百年來所發生的革命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革命;它祇是舊社會的解體,而不是新社會的重建。」中國革命的一連串失敗,正可說是偏激的革命精神之必然結果。

 

  余先生在本書高舉民主的革命精神,熱情而不盲目、積極而不殘酷、建設而不妥協。「祇有在這種革命精神的籠罩之下,民主革命才可以不致走入歧途,並能完成它自身的歷史任務」,「這種革命精神最初祇存在於少數人之間,隨著時間的進展,它逐漸地彌漫及於社會的每一角落,而形成一種普遍的時代精神」。到了這時,革命的時機才算成熟;革命的號召也就能獲得絕大多數人民的響應。

 

  ▍《到思維之路》

  「如何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

  在革命狂潮與混亂時代中,余英時先生寫給年輕讀者之作

  以理性掃除思維路上的亂石與荊棘,解開思想中的障礙與糾結

 

  《到思維之路》是余英時先生在流亡歲月中,寫給青年讀者的一本小書,原於1954年在香港出版。書中各篇文字來自余英時先生在《自由陣線》週刊的「山外叢談」專欄,原以筆名「艾群」發表,專欄名稱則取蘇東坡「不見廬山真面目,祇緣身在此山中」之意。

 

  書中指出,思想在古往今來的一切統治者的心中祇不過是一種統治工具,和刀劍槍砲沒有任何不同。然而思想絕不能成為政治的工具;任何美好崇高的思想,一旦變成了統治者的工具,便會立刻失去它的所有優點。    

 

  余先生將本書定位為寫給同時代的青年朋友,因此強調書中絕不說教、不煽動、不賣弄邏輯、不擺學究面孔,在寫作上完全採取一種談心式的輕鬆態度,真誠而直白。

 

  身處於激烈的思想戰爭時代之中,余先生希望透過此書,讓讀者學習防身的本領,保持思想的自由,不受專制與極權左右,努力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

 

  ▍《民主制度之發展》

  面向過去而生,是人類的唯一出路

  這是有系統地敘述西方民主制度發展的一部通史

  也是指向未來民主生活的路標

 

  《民主制度之發展》延續《近代文明的新趨勢》的核心關懷,辨明了民主與極權體制的異同與發展。

 

  余英時先生寫作本書時,正值自由世界與共產世界展開思想鬥爭的時刻。然而,弔詭的是,「反民主的一方卻反誣真正的民主世界為不民主,且自詡為進步的民主,這簡直是顛倒是非、欺世盜名」。遂促使余先生疾呼,「民主自有其客觀的標準與悠久的歷史,終不能為反宣傳所遮蓋」,從希臘、羅馬時代開始,歷經中古時代、宗教革命、專制時代,以至法國革命及十九世紀民主運動,撰寫出這部以民主制度發展為核心概念串連而成的通史。

 

  余先生指出,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民主曾經遭遇不少的打擊與挫折,到了二十世紀以後更面臨種種威脅與艱險,也暴露自身的弱點與缺陷,但唯有民主國家與自由世界的團結,方能讓民主制度不被摧毀,永久長存。

  

  ▍《自由與平等之間》

  以學術研究回應時代的苦難與變局

  在中西文化的融通中,追求自由與平等的意義與實踐

 

  自由與平等本是起源於西方的概念,但在《自由與平等之間》中,余英時先生強調,追求自由與平等並不等於全盤西化,中國文化中存在許多足以接引民主體制的成分。他進而指出,過去自由民主運動的失敗也許正是因為未將運動安放在堅實的文化基礎之上,致使自由與平等的理想淪為空洞的口號。

 

  此外,一般人經常以為自由與平等這兩個概念有著內在不可緩解的矛盾,彷彿兩者是取一捨一的關係。但余先生提醒,如果自由失去了平等的限制與平衡,便會走上絕對的自由主義之路;反之,平等如果失去了自由的限制與平衡,也同樣會走上絕對的平等主義之路,近代歷史的發展實已證明了這一點。因此,從民主的角度上看,不僅真正的自由包括了平等的原則,真正的平等也同樣涵攝了自由的意義,自由與平等其實是相互補充的。

 

  本書初版於1955年,共分六章:首二章專論自由,三、四兩章專論平等,五、六兩章則綜論自由與平等的一般關係及其文化基礎。新版增收〈羅素論自由〉,以及由余先生翻譯之羅素〈自由是什麼〉與湯姆遜所著之《平等》。三篇附錄與本書相互啓發,共同呈現自由與平等的相互關係。

 

  透過本書的討論,他期盼召喚有志之士,讓自由與平等的文化理想,能儘早在中國實現。

 

  ▍《文明論衡》

  余英時先生於1950年代研究文化哲學的成果

  對中西文化爭論提出一針見血的見解

  

  余英時先生於1950年代前半在香港時期的研究興趣,除了歷史學外,還涵括了文化哲學及社會哲學。其中關於社會哲學的著作是《自由與平等之間》,而文化哲學的研究成果則表現於《文明論衡》。

 

  在本書中,余先生提出對中西文化爭論的看法,他認為必須問什麼是中國社會重建所需要的,合乎者不因它是外國的便拒絕接受;不合乎者也不因為它是中國的便加以保留,如此才能揚棄本位派、西化派、折衷派的弊端。

 

  他強調,文明愈進步,野蠻的偽裝本領也愈大,它的真面目也因之愈不易為人所認識。

 

  他將「文明」視為與廣義的「文化」一詞的同義語,「文化」則分為廣狹二義,「文化界」、「文化工作」、「文化運動」的文化是狹義的;「文化接觸」、「中西文化」、「文化融和」的文化則是廣義的。且中文裡的「文化」兩字不足以盡西文civilization之義,唯「文明」兩字庶幾近之。

 

  ▍《香港時代文集》

  蒐羅余英時先生於1950年代發表、尚未集結成書的文章

  將余先生自喻鸚鵡救火,羽翼所濡的水滴輯為一冊

  呈現一幅青年自由主義知識人的畫像

 

  余英時先生一生有兩段較長的香港歲月,第一段是自1950年至1955年,在新亞書院就讀,直到赴美國哈佛大學為止;第二段則是1973年至1975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兼新亞書院校長期間。

 

  早在1950年代初期,余先生即在《自由陣線》、《人生》、《中國學生周報》、《新亞校刊》發表大量評論及學術文章,這些論著除部分曾集結成書外,仍有為數眾多的遺珠鮮為讀者所知。

 

  《香港時代文集》即以余先生1950年代在香港時期寫作,且未收入其他文集的作品為主軸,旁及1970年代於香港發表的文字。內容從教育家孔子到小說家魯迅:從聖女貞德到歷史學家湯因比;論中西文化、說善惡愛悔、評政局時務。

 

  余先生曾於文中提及一則佛教故事。這個故事說:昔有鸚鵡飛集陀山,乃山中大火,鸚鵡遙見,入水濡羽,飛而灑之。天神言:「爾雖有志意,何足云也?」對曰:「常僑居是山,不忍見耳!」天神嘉感,即為滅火。

 

  余先生將自己喻為故事中的鸚鵡,在故山大火之際,期盼能夠略盡心力,「所以五十年初期我在香港所寫的一些不成熟的東西都可以看作鸚鵡羽翼上所濡的水點。」

  

  ▍《中國歷史研究的反思:古代史篇》

  余英時先生史學研究縱橫三千年

  每部作品都為史學界設定了新的議題,立下了新的標竿

  也為中國歷史開拓出廣闊而精彩的視野

 

  余英時先生一生勤於著述,出版書目超過六十部,論文多達四百餘篇,篇篇擲地有聲。在長達七十年的寫作生涯中,余先生的書寫涵蓋思想史、文化史、社會經濟史,甚至文學領域,闢建了一片浩瀚的學術之海。

 

  《中國歷史研究的反思》旨在收錄余先生在台灣尚未發表或未收入專書中的學術文章,將原先散落於各處的珠玉合為一輯,是余先生浩瀚如海的著作最重要的「補篇」。

 

  書名概念來自余先生獲頒「唐獎」漢學獎時的得獎演說講題「中國史研究的自我反思」。余先生不僅是當代中國史研究的泰斗,更有意識地對中國史研究經歷的重大轉變及自身的研究進行反思,因而總能見前人所未見、在不疑處有疑。

 

  古代史篇共分三輯:輯一自錢穆先生的《國史大綱》談起,收入綜論中國史的三篇文字;輯二的十篇論文依研究時代排序,自秦漢論至王陽明;輯三則是兩篇以「俠」和「中日文化」為主題的文章。

  

  ▍《中國歷史研究的反思:現代史篇》

  知識人、知識分子始終是余英時先生筆下最關切的對象。

  在中國現代史世局動盪的百年篇章中,

  知識人呈現了何種面貌?是否真的改變了自身及其國家的命運?

 

  從東漢士族到魏晉士風,到南宋朱熹的歷史世界,再到明清的士商互動,以及王陽明、方以智,還有清代的戴震、章學誠,清末民初的陳寅恪、胡適,余先生累積數十年的學術研究著作,構成了一幅中國知識人的圖譜。

 

  《中國歷史研究的反思》旨在收錄余先生在台灣尚未發表或未收入專書中的學術文章,將原先散落於各處的珠玉合為一輯,是余先生浩瀚如海的著作最重要的「補篇」。

 

  書名概念來自余先生獲頒「唐獎」漢學獎時的得獎演說講題「中國史研究的自我反思」。余先生不僅是當代中國史研究的泰斗,更有意識地對中國史研究經歷的重大轉變及自身的研究進行反思,因而總能見前人所未見、在不疑處有疑。

 

  現代史篇共分三輯:輯一與輯二聚焦於在中國現代史的巨變之下,清末民初的知識人如何救亡圖存,並擺盪在傳統文化與全盤西化之間;輯三轉而論述政治史,包括兩篇平議張學良的論文及一篇省思抗日戰爭勝利五十周年的長文。

 

  ▍《余英時書信選》

  《余英時書信選》收錄與師長、友朋的書信逾二百通

  或訊息流通,或窮理論道,或分析人事,莊正隨和兼採並存

  在文字園圃裡滋蘭樹蕙,深耕勤播,已蔚為大觀

 

  余英時先生交遊廣闊,一生往來鴻儒無數。本書以人繫年,魚雁往返者自師長牟潤孫、王惕吾、楊聯陞,亦有生徒如王汎森、何曉清、周保松,間有金耀基、高行健、董橋、葛兆光、陳義芝、唐啟華等多位學術、政商、藝文領域人士,真實地再現了一代哲人的思想脈絡及世局關懷,也留下了德智歷程、日常唱和等公私情誼,字裡行間映照出20世紀的中西歷史縮影,同時還原質樸、慧黠的人格本色,不僅補充余先生學思外的豐富血肉,更是彌足珍貴的重要史料。

 

系列特色



  .收錄余英時先生二十多歲居住於香港期間的著作,寫作年代集中於1950年代前半,文章多發表於各類報章雜誌上,見證了一位自由主義者的青年時代,也是余先生一生澎湃思想的起點。



  .蒐羅余先生尚未集結出版的學術論文,包括不同時期的中英文文章,以及應邀為辛亥革命、戊戌變法、五四運動等重要歷史議題撰寫的反思或訪談。



  .特別訪求余先生與師長、友朋的魚雁往返逾兩百封,輯錄成冊,從中既展現了余先生溫暖而慷慨的人格本色,也看出他的淵博知識與思想脈絡。

RM 47.97 RM 53.30
  思想史的傳薪者 余英時  當代最重要的中國史學者、華人世界思想與文化影響最深遠的知識人     余英時文集涵括四大類、28種書目、總字數超過450萬字,完整呈現余英時先生一生思想發展的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