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宗教史 (上古 —— 20世紀中葉)
商品介紹
本書以東南亞宗教的起源、傳入、發展為研究對象,以“傳播”和“嬗變”為分析維度,探討東南亞歷史演進和社會變遷對宗教發展的影響,分析外來宗教傳播及其與本土信仰結合的嬗變路徑,梳理東南亞宗教間的流動和互動,總結東南亞宗教史發展規律及特點,時間段是從上古到20世紀中葉。宗教是構成東南亞各文化圈發展的核心要素。東南亞的本土宗教是萬物有靈和多神崇拜,出現於遠古,構成這一地區宗教最深厚的底色。公元前後,印度宗教傳入東南亞,王權與神王崇拜相結合,印度教與佛教相結合,本土宗教與印度宗教相結合,深刻影響到東南亞大部分地區宗教的嬗變。東南亞是典型的外源型宗教傳播模式,儒教、佛教、道教、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外來宗教不斷傳入並紮下根來,先後形成儒教文化圈、上座部佛教文化圈、伊斯蘭教文化圈、天主教文化圈。到了近代,西方殖民和外來移民,帶入更多的宗教,使得東南亞宗教更加呈現出多樣性,幾乎世界上所有宗教都在這裏找到自己的信徒和立足點。
本書運用大量一手資料,包括中國古籍、越南古籍、馬來群島國家的古籍,同時還運用英文、越南文、印尼文資料,梳理東南亞宗教的傳播與嬗變。此外,本書配以大量照片,大都是作者田野考察所拍攝,為東南亞宗教史提供更直觀和感性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