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商品
符合搜尋條件的商品
沒有商品符合搜尋條件
店長推薦
懶惰土著的迷思——16至20世紀馬來人、菲律賓人和爪哇人的形象及其於殖民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中的功能
不賣命工作,就是懶惰?
懶惰的究竟是不屈服於殖民資本主義的土著,還是一旁坐享其成的西方殖民侵略者?
《懶惰土著的迷思》是已故馬來西亞社會學家及思想家賽胡先・阿拉塔斯討論去殖民東南亞研究和亞際研究的經典社會科學著作。該書探討16世紀至20世紀間,西方殖民者將殖民地土著視為懶惰民族的意識形態建構。在卡爾・曼海姆和知識社會學的基礎上,阿拉塔斯分析西方殖民者如何構建殖民地土著形象,以及這些迷思的塑造如何加強殖民意識形態和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
這部發表於1977年的經典之作,旨在解構這個「懶惰土著的迷思(神話)」,並替這個形象除魅,是系統性批判殖民主義/歐洲中心主義知識的早期典範。用阿拉塔斯自己的話說,這本書的課題便是:「糾正單方面加諸於亞洲土著及其社會的殖民觀點⋯⋯對馬來西亞而言,這不僅僅是一則歷史研究習題:殖民時期的馬來人形象迫切需要被糾正,因為這個形象依然在部分有影響力的非馬來人當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也影響了部分馬來知識分子。此形象只要繼續存在,就會損害民族融合的努力。這個形象也導致馬來人在就業上遭受一定程度的歧視:一些雇主避免聘用馬來人,因為他們認為馬來人懶惰。許多人也認為,馬來人天生不具備經商能力。這一切觀念都是源自於殖民時期的馬來人形象。」
本書的討論對象涵蓋馬來半島、菲律賓和印尼,超越現代民族國家界限和藩籬,思考群島(nusantara)共有的豐富多元文化、思想和傳統,以及這些文化如何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後遭到扭曲。在殖民主義依舊魅影幢幢的現在,本書作為一本「去除殖民心靈」的經典,具有深刻的解放意義,歷史地回顧與批判殖民主義的來龍去脈,並檢視殖民統治賴以存在的前因後果。
本書特色
1. 1970年代吹響批判西方帝國/殖民主義號角的經典之作,為馬來西亞社會學家及思想家賽胡先・阿拉塔斯最重要著作的亞洲首次「無刪改」譯本。
2. 特別收錄賽胡先・阿拉塔斯之子賽法立・阿拉塔斯為本書撰寫的中譯版序言。
3. 挑戰西方帝國/殖民主義針對馬來世界具有剝削性的殖民資本主義意識形態。
4. 對抗殖民主義論述,重建被殖民者自我形象與民族自信,看見被殖民者的真實面貌。
專文推薦
本書是分析殖民東方主義公然運作的實例名著。作者阿拉塔斯可謂是最早提出「從殖民主義價值觀中解放出來是文明之舉」的東南亞學者之一,並對學院中所教授的社會科學基礎提出過批判質疑。阿拉塔斯受訓於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彼時,社會科學家們正積極研究現代帝國主義的資本主義起源,故本書對懶惰土著迷思的全面研究,徹底展演了被殖民者如何受誘導並吸納西方學術話語,進而更不加以懷疑其資本主義的根源。──王賡武/中研院院士、唐獎漢學獎得主
《懶惰土著的迷思》無疑是一部恩古基稱之為「去除殖民心靈」的著作,具有深刻的解放意義,阿拉塔斯藉歷史考察介入政治批判,他的重要指涉始終沒有脫離他所身處與關心的政治現實。這可能也是重讀《懶惰土著的迷思》最令我感動卻又不免心情沉重的原因。──李有成/中研院歐美所前所長、本書導讀
賽胡先・阿拉塔斯寫作這本挑戰殖民主義對東南亞土著建構的卓越研究,至今已有四十五年之久,而殖民意識形態和資本主義所創造和強化的土著形象卻依然長存於今時今日的亞洲,故本書仍相當具備現實意義。希冀透過中文版的出版,阿拉塔斯教授所倡導的思想能夠觸及更多關心殖民和後殖民主義的讀者。──黃子堅/馬來亞大學文學院院長
國際評論
在阿拉塔斯的《懶惰土著的迷思》一書中,最尖銳的抨擊之一是針對那些在自己的思想中複製殖民意識形態的馬來西亞人,這個意識形態製造並維繫「懶惰土著」的理念。在若干教人想起法農非難民族資產階級的段落中,阿拉塔斯指出殖民資本主義的遺緒如何殘留在新近獲得獨立自主的馬來人的思想中,將他們局限在「殖民資本主義的思想」的類別裡──換言之,他們在方法上並未自我意識到與發現到階級屬性對思想造成的影響。──薩伊德(Edward Said)/《文化與帝國主義》、《東方主義》作者
阿拉塔斯的開創性作品《懶惰土著的迷思》揭穿了歐洲殖民國家對於東南亞被殖民者所建構的破壞性迷思和成見。阿拉塔斯是後殖民研究的先驅,與斯皮瓦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和薩伊德等學者齊名。──《新加坡無界》(Singapore Unbound)
阿拉塔斯的《懶惰土著的迷思》一書討論了馬來西亞獨立後的馬來人領導層濫用殖民資本主義行政方法的問題。除非這本書的主題被現任領導層認真對待,否則馬來西亞將繼續進一步滑向落後。──《記憶》(Ingatan)
阿拉塔斯挑戰了主流敘事,從被殖民者的角度審視了東南亞被殖民者被貶低的形象。──《全球亞洲》(Global Asia)
懶惰的究竟是不屈服於殖民資本主義的土著,還是一旁坐享其成的西方殖民侵略者?
《懶惰土著的迷思》是已故馬來西亞社會學家及思想家賽胡先・阿拉塔斯討論去殖民東南亞研究和亞際研究的經典社會科學著作。該書探討16世紀至20世紀間,西方殖民者將殖民地土著視為懶惰民族的意識形態建構。在卡爾・曼海姆和知識社會學的基礎上,阿拉塔斯分析西方殖民者如何構建殖民地土著形象,以及這些迷思的塑造如何加強殖民意識形態和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
這部發表於1977年的經典之作,旨在解構這個「懶惰土著的迷思(神話)」,並替這個形象除魅,是系統性批判殖民主義/歐洲中心主義知識的早期典範。用阿拉塔斯自己的話說,這本書的課題便是:「糾正單方面加諸於亞洲土著及其社會的殖民觀點⋯⋯對馬來西亞而言,這不僅僅是一則歷史研究習題:殖民時期的馬來人形象迫切需要被糾正,因為這個形象依然在部分有影響力的非馬來人當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也影響了部分馬來知識分子。此形象只要繼續存在,就會損害民族融合的努力。這個形象也導致馬來人在就業上遭受一定程度的歧視:一些雇主避免聘用馬來人,因為他們認為馬來人懶惰。許多人也認為,馬來人天生不具備經商能力。這一切觀念都是源自於殖民時期的馬來人形象。」
本書的討論對象涵蓋馬來半島、菲律賓和印尼,超越現代民族國家界限和藩籬,思考群島(nusantara)共有的豐富多元文化、思想和傳統,以及這些文化如何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後遭到扭曲。在殖民主義依舊魅影幢幢的現在,本書作為一本「去除殖民心靈」的經典,具有深刻的解放意義,歷史地回顧與批判殖民主義的來龍去脈,並檢視殖民統治賴以存在的前因後果。
本書特色
1. 1970年代吹響批判西方帝國/殖民主義號角的經典之作,為馬來西亞社會學家及思想家賽胡先・阿拉塔斯最重要著作的亞洲首次「無刪改」譯本。
2. 特別收錄賽胡先・阿拉塔斯之子賽法立・阿拉塔斯為本書撰寫的中譯版序言。
3. 挑戰西方帝國/殖民主義針對馬來世界具有剝削性的殖民資本主義意識形態。
4. 對抗殖民主義論述,重建被殖民者自我形象與民族自信,看見被殖民者的真實面貌。
專文推薦
本書是分析殖民東方主義公然運作的實例名著。作者阿拉塔斯可謂是最早提出「從殖民主義價值觀中解放出來是文明之舉」的東南亞學者之一,並對學院中所教授的社會科學基礎提出過批判質疑。阿拉塔斯受訓於阿姆斯特丹大學的彼時,社會科學家們正積極研究現代帝國主義的資本主義起源,故本書對懶惰土著迷思的全面研究,徹底展演了被殖民者如何受誘導並吸納西方學術話語,進而更不加以懷疑其資本主義的根源。──王賡武/中研院院士、唐獎漢學獎得主
《懶惰土著的迷思》無疑是一部恩古基稱之為「去除殖民心靈」的著作,具有深刻的解放意義,阿拉塔斯藉歷史考察介入政治批判,他的重要指涉始終沒有脫離他所身處與關心的政治現實。這可能也是重讀《懶惰土著的迷思》最令我感動卻又不免心情沉重的原因。──李有成/中研院歐美所前所長、本書導讀
賽胡先・阿拉塔斯寫作這本挑戰殖民主義對東南亞土著建構的卓越研究,至今已有四十五年之久,而殖民意識形態和資本主義所創造和強化的土著形象卻依然長存於今時今日的亞洲,故本書仍相當具備現實意義。希冀透過中文版的出版,阿拉塔斯教授所倡導的思想能夠觸及更多關心殖民和後殖民主義的讀者。──黃子堅/馬來亞大學文學院院長
國際評論
在阿拉塔斯的《懶惰土著的迷思》一書中,最尖銳的抨擊之一是針對那些在自己的思想中複製殖民意識形態的馬來西亞人,這個意識形態製造並維繫「懶惰土著」的理念。在若干教人想起法農非難民族資產階級的段落中,阿拉塔斯指出殖民資本主義的遺緒如何殘留在新近獲得獨立自主的馬來人的思想中,將他們局限在「殖民資本主義的思想」的類別裡──換言之,他們在方法上並未自我意識到與發現到階級屬性對思想造成的影響。──薩伊德(Edward Said)/《文化與帝國主義》、《東方主義》作者
阿拉塔斯的開創性作品《懶惰土著的迷思》揭穿了歐洲殖民國家對於東南亞被殖民者所建構的破壞性迷思和成見。阿拉塔斯是後殖民研究的先驅,與斯皮瓦克(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和薩伊德等學者齊名。──《新加坡無界》(Singapore Unbound)
阿拉塔斯的《懶惰土著的迷思》一書討論了馬來西亞獨立後的馬來人領導層濫用殖民資本主義行政方法的問題。除非這本書的主題被現任領導層認真對待,否則馬來西亞將繼續進一步滑向落後。──《記憶》(Ingatan)
阿拉塔斯挑戰了主流敘事,從被殖民者的角度審視了東南亞被殖民者被貶低的形象。──《全球亞洲》(Global Asia)
RM 80.00
不賣命工作,就是懶惰?懶惰的究竟是不屈服於殖民資本主義的土著,還是一旁坐享其成的西方殖民侵略者?《懶惰土著的迷思》是已故馬來西亞社會學家及思想家賽胡先・阿拉塔斯討論去殖民東南亞研究和亞際研究的經典社會..
進擊的網民——混亂世界中必修的媒體素養課
在紛亂的媒體現像中保持明辨的頭腦。
在混亂的網絡世界中主動進擊,成為理性的網民。
手中捧著這本書,正在閱讀這段文字的你,今天上網了嗎?
今天最熱門的話題是什麼呢?是名人出軌,還是政治人物出糗?
是世界的另一端發生戰事,還是哪裡爆發瘟疫?
是什麼原因讓你放下滑不完的手機,把視線從各種聳動、熱議的話題移開,拿起這本書?
如果是因為你對網絡上的各種現象感到困惑,
你開始反思自己是否已被社交媒體制約,
你正嘗試了解媒體如何影響你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甚至你想要成為和別人不一樣的網民/網紅,
謝謝你拿起這本書,這本書正想和你討論你所關心的事情。
在混亂的網絡世界中主動進擊,成為理性的網民。
手中捧著這本書,正在閱讀這段文字的你,今天上網了嗎?
今天最熱門的話題是什麼呢?是名人出軌,還是政治人物出糗?
是世界的另一端發生戰事,還是哪裡爆發瘟疫?
是什麼原因讓你放下滑不完的手機,把視線從各種聳動、熱議的話題移開,拿起這本書?
如果是因為你對網絡上的各種現象感到困惑,
你開始反思自己是否已被社交媒體制約,
你正嘗試了解媒體如何影響你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甚至你想要成為和別人不一樣的網民/網紅,
謝謝你拿起這本書,這本書正想和你討論你所關心的事情。
RM 45.00
在紛亂的媒體現像中保持明辨的頭腦。在混亂的網絡世界中主動進擊,成為理性的網民。手中捧著這本書,正在閱讀這段文字的你,今天上網了嗎?今天最熱門的話題是什麼呢?是名人出軌,還是政治人物出糗?是世界的另一端..
赤道線的南洋密碼——台灣@馬來半島的跨域文化田野踏查志
「誰是馬來西亞的先住民?誰是外來者?」
台灣和馬來半島之間,又有什麼密不可分的連結?
作者藉由田野踏查,輔以專業知識,敘寫歷史人物事蹟掌故,勾連經貿、政治、物產、文教、風土的交織平台,梳理箇中清晰的歷史、地理脈絡,既有宏觀視野,又不乏微觀細究。作者的知識引導像是說書人娓娓道來,為讀者建立大歷史視野下的小故事,兼顧趣味之餘,也不忘建立讀者的知識門檻。作者嘗試提醒我們,文章內的人物與事件,背後彰顯的局部視點都有其不可略過的勾連脈絡。這是由點及面的一種寫作嘗試,引入台灣接軌南洋的知識線索,試圖告訴讀者,從台灣認識東南亞,或從東南亞想像台灣的必要。
《赤道線的南洋密碼》強調的是地理意義的「發現」,因此帶有一個值得思考的視角:人物與地方的關聯,如何置於大歷史的體系裡觀照?這些跨域的地方菁英,在地方的影響力與效應,其背後的交遊、交際網絡,觸及了一個跳脫單一地方脈絡的歷史語境。換言之,歷史的瑣細、片段的細節與線索,往往重構了地理意義上的一個歷史視角。
——高嘉謙(本書主編‧台大中文系副教授)
▲跨域視角,綜觀多面:
結合東南亞國家,展望全世界,討論廣義與狹義的族群、文化、經濟、地理等領域,並以台灣的角度書寫,讀者更易進入馬來西亞的田野調查現場。
▲圖文相襯,文獻扎實:
以具備故事性並且文獻資料充沛的內容,搭配且考究的圖照,引領讀者走入馬來半島的大歷史洪流中,挖掘出你我不曾瞭解的南洋地誌。
▲地緣政治,過去未來:
那麼近又那麼遠的馬來半島,台灣人真的都瞭解嗎?從源頭梳理馬來西亞和台灣的雙向連結,從中延伸觸角至全世界。
馬來半島的過去從來就是一部講述季風、貿易與移民的歷史。來自東亞、南亞、歐洲等不同文明圈的移民、航海者、貿易商,因為季風的關係,經常會來到這塊熱帶土地進行停留、交易……這裡是物產豐富的,前來這裡的人都能找到各種農、礦及山林資源。——白偉權
▲▲▲▲▲▲
位於海上要塞的馬來西亞,夾在南中國海和馬六甲海峽之間,擁有絕佳的戰略位置;族群、文化和語言繁雜,幾種元素相互交融之下,構成精采豐富的歷史內涵。
本書議題包含殖民政治、移民與政經局勢、產業變遷與歷史事件等面向,分成三大部分,從歷史、人物、家族和地景入手——
「歷史的基因圖譜」以全覽式視角觀看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由族群經濟活動談起,從「農業南馬,礦業北馬」的甘蜜、胡椒、橡膠及錫礦經濟為框架,解讀半島多元族群的社會紋理。
「跨域的社會菁英」選擇十九世紀以降締造近代馬新印歷史的重要人物為主角,包括畢麒麟、康有為、板橋林家、棉蘭客家張氏兄弟、鄭景貴、陸佑等人,探討當時社會菁英的跨域、跨國經驗,且看這些人如何從台灣、中國或西方,千里迢迢來到馬來半島,對當地政經環境產生何種影響。
「橫向跨界的歷史」講述台灣人熟悉或似曾相識的事件,但它們發生的地點卻是在馬來半島,例如台灣有天地會,大馬也有;台灣有三五公司開發農場,在馬來亞則投資橡膠種植;台灣有國父孫中山,新馬也有國父以及他的革命夥伴蹤跡。此部分聚焦在人與人的互動,探討他們所造成的歷史現狀,或特殊的歷史結果。
全書以翔實的田野地景調查,探討跨「族群、國家、地域」的人文網絡和現象,這是關於馬來半島議題的書寫,最獨特的觀看視角。
=精選段落=
馬來西亞史上最嚴重的華人社會衝突之一——為了爭奪礦區的拿律戰爭
拿律是十九世紀馬來半島最重要的錫礦產區,這裡自1840年代開始便因錫礦資源的發現而吸引大量華人湧入,逐漸形成以礦業為基礎的華人社會。
1860年代開始,當地兩個具有會黨性質的採礦集團:義興和海山兩黨,前者由惠州客家人和新寧、新會、肇慶的廣府人所組成,後者則是以增城客家人為首,加上番禺、南海、順德、東莞的移民所組成。兩大集團開始因為錫礦資源的爭奪,而各自擁立不同的馬來領袖,爆發了長達十年的「拿律戰爭」。該衝突在英國的介入下結束,拿律華人社會也在英國的治理中朝向穩定發展,華人幫群間逐漸呈現相對整合的狀態。
拿律戰爭是馬來西亞史上最嚴重的華人社會衝突之一,這場衝突導致英殖民勢力全面介入馬來半島,在馬來西亞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戰爭。
馬來版的土地公——華夷交融的拿督公信仰
走在馬來西亞的街道或是華人住宅區,經常能夠在街頭巷尾、住宅前、大樹下,抑或是大樓後方的角落見到類似台灣鄉間的小土地公廟。這些小土地公廟設計簡單,與其說它是小廟,倒不如說它是簡單的小神龕。它的屋頂沒有過於華麗的龍雕,較多的是像馬來西亞普通平房的那種倒「V」字型的屋頂。沒錯,它確實是為了供奉土地神而設的神龕。然而走近一看,裡面所供奉的神祇雖然看起來與我們一般所見的土地公相似,但在穿著打扮,甚至長相上,卻與我們熟知的土地公有些許出入。這尊神明便是馬來版的土地神—「拿督公」。
拿督公源於馬來語的Datuk或Dato, 為爺爺之意,馬來人會用以稱呼祖父以及尊稱男性長者。此外,Datuk也是馬來貴族及領導階層中的一種尊稱……
在現今,Datuk(拿督)也成為一種勳銜,擁有拿督頭銜的人,多半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在每年馬來西亞各州蘇丹華誕時,也會冊封勳銜予州內的有功人士,而拿督便是其中一個冊封的項目。當然,在拿督之上,還有拿督斯里(Datuk Sri)、丹斯里(Tan Sri)、敦(Tun)等等。拿督之下,也還有許多不同的名目。
郭雪湖《南街殷賑》裡的南洋猛虎——永安堂
畫家郭雪湖所繪製的《南街殷賑》,描繪日治昭和時期台北大稻埕繁華景象的寫實作品,裡面人頭攢動,招牌林立,街屋樓上晾曬的衣服也還隨風飄動,十分生動。然而,若是有仔細閱讀裡面的招牌和商號,便會發現左邊建築上有個熟悉的招牌,那就是今天廣為人知的虎標萬金油了。換句話說,來自南洋的虎標萬金油,竟然也出現在昭和時期的台灣。
看到萬金油之所以會讓筆者感到驚奇,主要原因在於台灣在清代時,雖然與南洋一樣是個移民社會,但卻仍處於清廷治下。而進入日治之後,台灣雖然轉化為「海外」,但卻與華人所在的「南洋」屬於不一樣的政治氛圍。總體而言,在筆者腦海中,台灣和南洋始終是不同的個體,因此南洋萬金油的猛虎招牌成為了台北街頭上的特殊風景。本章就來梳理虎標萬金油如何在永安堂主人胡文虎的經營下,成為南洋第一藥品,以及日治時期它在台灣的發展。
畢麒麟:從台灣實習生到南洋大佬
畢麒麟在台灣雖然僅僅7年,但這裡卻是他人生經驗的試煉場,畢麒麟在台灣不僅習得閩南語,還在擔任稅務司、買辦以及處理羅妹號事件通譯時期,培養出能夠利用本身的語言天分,而穿梭於華、洋、原住民之間,運籌帷幄的本事。另一方面,沃德總督所治理的海峽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 新加坡、檳城、馬六甲),算是本區域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當地在人口上又以閩粵地區的華人移民為大宗。特別是,福建人(閩南人),他們又是其中的優勢族群。當時的海峽殖民地社會浮動,華人會黨林立,其紛亂程度與清代台灣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如何與華人共處,如何治理華人社會,一直是英殖民政府所關心的重大議題。因此畢麒麟的才華備受賞識,很快便被當成知華派,而被延攬到海峽殖民地去。
台灣和馬來半島之間,又有什麼密不可分的連結?
作者藉由田野踏查,輔以專業知識,敘寫歷史人物事蹟掌故,勾連經貿、政治、物產、文教、風土的交織平台,梳理箇中清晰的歷史、地理脈絡,既有宏觀視野,又不乏微觀細究。作者的知識引導像是說書人娓娓道來,為讀者建立大歷史視野下的小故事,兼顧趣味之餘,也不忘建立讀者的知識門檻。作者嘗試提醒我們,文章內的人物與事件,背後彰顯的局部視點都有其不可略過的勾連脈絡。這是由點及面的一種寫作嘗試,引入台灣接軌南洋的知識線索,試圖告訴讀者,從台灣認識東南亞,或從東南亞想像台灣的必要。
《赤道線的南洋密碼》強調的是地理意義的「發現」,因此帶有一個值得思考的視角:人物與地方的關聯,如何置於大歷史的體系裡觀照?這些跨域的地方菁英,在地方的影響力與效應,其背後的交遊、交際網絡,觸及了一個跳脫單一地方脈絡的歷史語境。換言之,歷史的瑣細、片段的細節與線索,往往重構了地理意義上的一個歷史視角。
——高嘉謙(本書主編‧台大中文系副教授)
▲跨域視角,綜觀多面:
結合東南亞國家,展望全世界,討論廣義與狹義的族群、文化、經濟、地理等領域,並以台灣的角度書寫,讀者更易進入馬來西亞的田野調查現場。
▲圖文相襯,文獻扎實:
以具備故事性並且文獻資料充沛的內容,搭配且考究的圖照,引領讀者走入馬來半島的大歷史洪流中,挖掘出你我不曾瞭解的南洋地誌。
▲地緣政治,過去未來:
那麼近又那麼遠的馬來半島,台灣人真的都瞭解嗎?從源頭梳理馬來西亞和台灣的雙向連結,從中延伸觸角至全世界。
馬來半島的過去從來就是一部講述季風、貿易與移民的歷史。來自東亞、南亞、歐洲等不同文明圈的移民、航海者、貿易商,因為季風的關係,經常會來到這塊熱帶土地進行停留、交易……這裡是物產豐富的,前來這裡的人都能找到各種農、礦及山林資源。——白偉權
▲▲▲▲▲▲
位於海上要塞的馬來西亞,夾在南中國海和馬六甲海峽之間,擁有絕佳的戰略位置;族群、文化和語言繁雜,幾種元素相互交融之下,構成精采豐富的歷史內涵。
本書議題包含殖民政治、移民與政經局勢、產業變遷與歷史事件等面向,分成三大部分,從歷史、人物、家族和地景入手——
「歷史的基因圖譜」以全覽式視角觀看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由族群經濟活動談起,從「農業南馬,礦業北馬」的甘蜜、胡椒、橡膠及錫礦經濟為框架,解讀半島多元族群的社會紋理。
「跨域的社會菁英」選擇十九世紀以降締造近代馬新印歷史的重要人物為主角,包括畢麒麟、康有為、板橋林家、棉蘭客家張氏兄弟、鄭景貴、陸佑等人,探討當時社會菁英的跨域、跨國經驗,且看這些人如何從台灣、中國或西方,千里迢迢來到馬來半島,對當地政經環境產生何種影響。
「橫向跨界的歷史」講述台灣人熟悉或似曾相識的事件,但它們發生的地點卻是在馬來半島,例如台灣有天地會,大馬也有;台灣有三五公司開發農場,在馬來亞則投資橡膠種植;台灣有國父孫中山,新馬也有國父以及他的革命夥伴蹤跡。此部分聚焦在人與人的互動,探討他們所造成的歷史現狀,或特殊的歷史結果。
全書以翔實的田野地景調查,探討跨「族群、國家、地域」的人文網絡和現象,這是關於馬來半島議題的書寫,最獨特的觀看視角。
=精選段落=
馬來西亞史上最嚴重的華人社會衝突之一——為了爭奪礦區的拿律戰爭
拿律是十九世紀馬來半島最重要的錫礦產區,這裡自1840年代開始便因錫礦資源的發現而吸引大量華人湧入,逐漸形成以礦業為基礎的華人社會。
1860年代開始,當地兩個具有會黨性質的採礦集團:義興和海山兩黨,前者由惠州客家人和新寧、新會、肇慶的廣府人所組成,後者則是以增城客家人為首,加上番禺、南海、順德、東莞的移民所組成。兩大集團開始因為錫礦資源的爭奪,而各自擁立不同的馬來領袖,爆發了長達十年的「拿律戰爭」。該衝突在英國的介入下結束,拿律華人社會也在英國的治理中朝向穩定發展,華人幫群間逐漸呈現相對整合的狀態。
拿律戰爭是馬來西亞史上最嚴重的華人社會衝突之一,這場衝突導致英殖民勢力全面介入馬來半島,在馬來西亞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戰爭。
馬來版的土地公——華夷交融的拿督公信仰
走在馬來西亞的街道或是華人住宅區,經常能夠在街頭巷尾、住宅前、大樹下,抑或是大樓後方的角落見到類似台灣鄉間的小土地公廟。這些小土地公廟設計簡單,與其說它是小廟,倒不如說它是簡單的小神龕。它的屋頂沒有過於華麗的龍雕,較多的是像馬來西亞普通平房的那種倒「V」字型的屋頂。沒錯,它確實是為了供奉土地神而設的神龕。然而走近一看,裡面所供奉的神祇雖然看起來與我們一般所見的土地公相似,但在穿著打扮,甚至長相上,卻與我們熟知的土地公有些許出入。這尊神明便是馬來版的土地神—「拿督公」。
拿督公源於馬來語的Datuk或Dato, 為爺爺之意,馬來人會用以稱呼祖父以及尊稱男性長者。此外,Datuk也是馬來貴族及領導階層中的一種尊稱……
在現今,Datuk(拿督)也成為一種勳銜,擁有拿督頭銜的人,多半擁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在每年馬來西亞各州蘇丹華誕時,也會冊封勳銜予州內的有功人士,而拿督便是其中一個冊封的項目。當然,在拿督之上,還有拿督斯里(Datuk Sri)、丹斯里(Tan Sri)、敦(Tun)等等。拿督之下,也還有許多不同的名目。
郭雪湖《南街殷賑》裡的南洋猛虎——永安堂
畫家郭雪湖所繪製的《南街殷賑》,描繪日治昭和時期台北大稻埕繁華景象的寫實作品,裡面人頭攢動,招牌林立,街屋樓上晾曬的衣服也還隨風飄動,十分生動。然而,若是有仔細閱讀裡面的招牌和商號,便會發現左邊建築上有個熟悉的招牌,那就是今天廣為人知的虎標萬金油了。換句話說,來自南洋的虎標萬金油,竟然也出現在昭和時期的台灣。
看到萬金油之所以會讓筆者感到驚奇,主要原因在於台灣在清代時,雖然與南洋一樣是個移民社會,但卻仍處於清廷治下。而進入日治之後,台灣雖然轉化為「海外」,但卻與華人所在的「南洋」屬於不一樣的政治氛圍。總體而言,在筆者腦海中,台灣和南洋始終是不同的個體,因此南洋萬金油的猛虎招牌成為了台北街頭上的特殊風景。本章就來梳理虎標萬金油如何在永安堂主人胡文虎的經營下,成為南洋第一藥品,以及日治時期它在台灣的發展。
畢麒麟:從台灣實習生到南洋大佬
畢麒麟在台灣雖然僅僅7年,但這裡卻是他人生經驗的試煉場,畢麒麟在台灣不僅習得閩南語,還在擔任稅務司、買辦以及處理羅妹號事件通譯時期,培養出能夠利用本身的語言天分,而穿梭於華、洋、原住民之間,運籌帷幄的本事。另一方面,沃德總督所治理的海峽殖民地(Straits Settlements: 新加坡、檳城、馬六甲),算是本區域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當地在人口上又以閩粵地區的華人移民為大宗。特別是,福建人(閩南人),他們又是其中的優勢族群。當時的海峽殖民地社會浮動,華人會黨林立,其紛亂程度與清代台灣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如何與華人共處,如何治理華人社會,一直是英殖民政府所關心的重大議題。因此畢麒麟的才華備受賞識,很快便被當成知華派,而被延攬到海峽殖民地去。
RM 99.80
「誰是馬來西亞的先住民?誰是外來者?」台灣和馬來半島之間,又有什麼密不可分的連結?作者藉由田野踏查,輔以專業知識,敘寫歷史人物事蹟掌故,勾連經貿、政治、物產、文教、風土的交織平台,梳理箇中清晰的歷史、..
馬來西亞華語特有詞語詞典
☑ 專收馬來西亞華語詞語及其特點
☑ 詞條含繁簡字體,註明詞性、詞組類型
☑ 配有例句,部份詞條亦設知識窗。
大馬首部:第一部記錄與描寫馬來西亞華語詞語及其特點的詞典
反映生活:收錄馬來西亞華人生活、工作、交流常用的華語詞匯
用例真實:所有詞條均配以例句,所用例句均有出處
編排新穎:詞條以繁簡兩種字體展現,且註明詞性或詞組類型
知識延伸:部分詞條設有知識窗,介紹相關文化、歷史背景
附錄多元:收錄西文字母詞、疫情相關詞匯、大學名錄、研究論文
☑ 詞條含繁簡字體,註明詞性、詞組類型
☑ 配有例句,部份詞條亦設知識窗。
大馬首部:第一部記錄與描寫馬來西亞華語詞語及其特點的詞典
反映生活:收錄馬來西亞華人生活、工作、交流常用的華語詞匯
用例真實:所有詞條均配以例句,所用例句均有出處
編排新穎:詞條以繁簡兩種字體展現,且註明詞性或詞組類型
知識延伸:部分詞條設有知識窗,介紹相關文化、歷史背景
附錄多元:收錄西文字母詞、疫情相關詞匯、大學名錄、研究論文
RM 39.00
☑ 專收馬來西亞華語詞語及其特點☑ 詞條含繁簡字體,註明詞性、詞組類型☑ 配有例句,部份詞條亦設知識窗。大馬首部:第一部記錄與描寫馬來西亞華語詞語及其特點的詞典反映生活:收錄馬來西亞華人生活、工作、交..
政治的道德——從自由主義的觀點看(第三版)
權力的正當性,從何而來?
公民怎樣才算活得好,活得有尊嚴?
政治世界,真的有道德可言嗎?
「為了信念而活的人,深信只有在生命中活出這些信念,人格才算完整,社會才得正義。這是可實現的理想,只要我們願意為此努力。有信念,就有希望。我祈願這本書,可以陪伴香港人走下去。」──周保松
一個重視個人自主的正義社會,應該為自由平等的公民提供公平的機會和條件,使得每個人能夠實現自主人生。這意味著國家不能任意對待公民,也不能視公民僅為工具,而必須尊重個體的基本權利。政治必須講道德,因為人具有尊嚴。這是政治道德的起點。
第三版新增内容:
- 作者增寫第三版序言
- 新增兩篇於附錄:〈論政治哲學〉/〈正義社會提綱〉
- 重新設計封面
公民怎樣才算活得好,活得有尊嚴?
政治世界,真的有道德可言嗎?
「為了信念而活的人,深信只有在生命中活出這些信念,人格才算完整,社會才得正義。這是可實現的理想,只要我們願意為此努力。有信念,就有希望。我祈願這本書,可以陪伴香港人走下去。」──周保松
一個重視個人自主的正義社會,應該為自由平等的公民提供公平的機會和條件,使得每個人能夠實現自主人生。這意味著國家不能任意對待公民,也不能視公民僅為工具,而必須尊重個體的基本權利。政治必須講道德,因為人具有尊嚴。這是政治道德的起點。
第三版新增内容:
- 作者增寫第三版序言
- 新增兩篇於附錄:〈論政治哲學〉/〈正義社會提綱〉
- 重新設計封面
RM 66.00
權力的正當性,從何而來?公民怎樣才算活得好,活得有尊嚴?政治世界,真的有道德可言嗎? 「為了信念而活的人,深信只有在生命中活出這些信念,人格才算完整,社會才得正義。這是可實現的理想,只要我們願意為此努..